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3年6月27日 上午
DM2 集合论
DM2.1 集合
集合:指定范围内所有满足给定条件的对象的聚集。其中的每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。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且不同的。
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(A、A1),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(a、a1)
常用集合:
- N:自然数集,也就是全体非负整数集
- Z:整数集
- Q:有理数集
- R:实数集
如何描述一个集合
-
枚举法
列举出集合中的全部或部分元素,其余元素使用省略号表示
如:A={1,2,3,4}、B={a,b,c,d,…}
-
叙述法
通过刻画集合中元素具有的某种性质来表示一个集合
如:P={x∣P(x)}、L={x∣x是英文字母中的所有元音字母}
-
文氏图
利用平面上的点来做成对集合的图解方法。一般用平面上的方形或圆形表示集合,用平面上的圆点来表示元素
集合的基本概念
-
属于
若 a 是 A 中的元素,则称 a 属于 A。记为 a∈A。否则,称 a 不属于 A,记为 a∈/A
-
子集
如果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集合的元素,这种关系称为包含关系。记为 A⊆B。否则记为 A⊆B。
符号化形式:
B⊆A⇔∀x(x∈B→x∈A)
B⊆A⇔∃x(x∈B∧x∈A)
-
相等
当且仅当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时,称两个集合相等。记为 A=B。否则,称两个集合不相等,记为 A=B。
符号化形式:
A=B⇔(A⊆B)∧(B⊆A)
A=B⇔∀x(x∈B∧x∈A)
-
真子集
如果 A⊆B 并且 A=B 则称 A 是 B 的真子集,记为 A⊂B。否则记为 A⊂B
符号化形式:
B⊂A⇔A⊆B∧A=B
B⊂A⇔∃x(x∈A∧x∈B)∧A=B
-
基数
集合中的元素个数称为集合的基数。A 的基数记为 ∣A∣
∅ 是 0 元集,只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是 1 元集,以此类推。
若一个集合的基数是有限的,称该集合为有限集。否则为无限集。
-
空集
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,记为 ∅。空集是最小的集合
空集是唯一的(∅1=∅2)
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(∅⊆A)
-
全集
针对一个具体范围,我们考虑的所有对象的集合叫做全集,记为 U 或 E。全集是相对的。
-
幂集
由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其幂集。记为 P(A)。用描述法表示为 P(A)={x∣x⊆A}
-
集族
除幂集外,其他形式的由集合构成的集合称为集族
-
多重集
设全集为 E,E 中元素可以多次出现的集合 A 称为多重集。那个出现次数称为 A 的重复度。
集合可以视为是重复度为 1 的多重集
-
并集
由两个集合 A,B 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为其并集,记作 A∪B
其描述法表示为:A∪B={x∣x∈A∨x∈B}
并运算可以推广到有限个或可数个集合(初级并)
A1∪A2∪…∪An={x∣∃i(1≤i≤n∧x∈Ai)}
⋃i=1nAi=A1∪A2∪…∪An
-
交集
由两个集合 A,B 共有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其交集,记作 A∩B
其描述法表示为:A∩B={x∣x∈A∧x∈B}
交运算可以推广到有限个或可数个集合(初级交)
A1∩A2∩…∩An={x∣∀i(1≤i≤n→x∈Ai)}
⋂i=1nAi=A1∩A2∩…∩An
-
不相交
如果 A∩B=Ø,则称 A 和 B 是不相交的
-
相对补
对于集合 A,B,由属于 A 但不属于 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B 对 A 的相对补集。记作 A−B
描述法表示为:A−B={x∣x∈A∧x∈B}
-
对称差
由属于 A 但不属于 B,或属于 B 却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B 对 A 的对称差。记为 A⊕B
描述法表示为:A⊕B={x∣(x∈A∧x∈B)∨(x∈B∧x∈A)}
A⊕B=(A−B)∪(B−A)=(A∪B)−(A∩B)
-
绝对补集
设 E 为全集,A⊆E,称 A 对 E 的相对补集为 A 的绝对补集。记为 ~A
描述法表示为:$\tilde\ {A}={x\mid x{\in}E{∧}x{\notin}A} $,由于 x∈E=1 又有 ~A={x∣x∈/A}
-
广义并集
由一个集族 A 中全体元素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其广义并,记为 ⋃A(大并 A)
描述法表示为:⋃A={x∣∃z(x∈z∧z∈A)}
-
广义交集
由一个集族 A 中全体元素的共有元素组成的集合为其广义交,记为 ⋂A(大交 A)
描述法表示为:⋂A={x∣∀z(x∈A→z∈z)}
空集不能求广义交。即 ∩Ø 无意义
集合运算的优先级
优先级 |
运算 |
类型 |
顺序 |
1 |
绝对补、幂集、广义交、广义并 |
一元运算 |
从右向左 |
2 |
初级并、初级交、相对补、对称差等 |
二元运算 |
从左向右 |
容斥原理
设 A1,A2,…,An 为 n 个集合,则有
∣⋃i=1nAi∣=∑i=1n∣Ai∣−∑i<j∣Ai∩Aj∣+∑i<j<k∣Ai∩Aj∩Ak∣−…+(−1)n−1∣A1∩A2∩…∩An∣
DM2.2 基本的集合恒等式
设 E 为全集,A,B,C 是 E 的任意子集。则有:
-
幂等律:A∪A=AA∩A=A
-
交换律:A∪B=B∪AA∩B=B∩A
-
结合律:A∪(B∪C)=(A∪B)∪CA∩(B∩C)=(A∩B)∩C
-
分配律:A∪(B∩C)=(A∪B)∩(A∪C)A∩(B∪C)=(A∩B)∪(A∩C)
-
德·摩根定律: ~(A∪B)= ~A∩ ~B ~(A∩B)= ~A∪ ~B
E−(A∪B)=(E−A)∩(E−B)E−(A∩B)=(E−A)∪(E−B)
~(A1∪A2∪…∪An)= ~A1∩ ~A2∩…∩ ~An ~(A1∩A2∩…∩An)= ~A1∪ ~A2∪…∪ ~An
-
吸收律:A∪(A∩B)=AA∩(A∪B)=A
-
零律:A∪E=EA∩Ø=Ø
-
同一律:A∩E=AA∪Ø=A
-
排中律:A∪ ~A=E
-
矛盾律:A∩ ~A=Ø
-
余补律: ~E=Ø ~Ø=E
-
双重否定律: ~ ~A=A
-
补交转换律:A−B=A∩ ~B
设 {Aα}α∈S 为集族,B 为一集合。则有:
-
分配律:B∪(⋂{Aα}α∈S)=⋂α∈S(B∪Aα)B∩(⋃{Aα}α∈S)=⋃α∈S(B∩Aα)
-
德·摩根律:~(⋃{Aα}α∈S)=⋂α∈S~Aα~(⋂{Aα}α∈S)=⋃α∈S~Aα
B−(⋃{Aα}α∈S)=⋂α∈S(B−Aα)B−(⋂{Aα}α∈S)=⋃α∈S(B−Aα)
-
幂集:A⊆B⇔P(A)⊆P(B)P(A−B)⊆(P(A)−P(B))∪{Ø}
DM2.3 有序对和笛卡尔积
-
有序对
$\quad {⟨}a,b{⟩}={ {a} ,{a,b} } $
其中 a 为第一元素,b 为第二元素。⟨a,b⟩ 也记作 (a,b)
有定理:⟨a,b⟩=⟨c,d⟩⇔(a=c)∧(b=d)
-
有序三元组
⟨a,b,c⟩=⟨⟨a,b⟩,c⟩
-
有序 n 元组
⟨a1,a2,…,an⟩=⟨⟨a1,a2,…,an−1⟩,an⟩
有定理:⟨a1,a2,…,an⟩=⟨b1,b2,…,bn⟩⇔ai=bi,i=1,2,…,n
-
笛卡尔积
有集合 A,B,由 A 中的每个元素(做第一元素)与 B 中的每个元素(做第二元素)组合,形成的所有有序对的集合称为笛卡尔积(卡式积),记为 A×B
笛卡尔积的性质:
-
非交换性:(A=B∧A=Ø∧B=Ø)⇔(A×B=B×A)
-
非结合性:(A=Ø∧B=Ø∧C=Ø)⇔((A×B)×C=A×(B×C))
-
分配律:A×(B∪C)=(A×B)∪(A×C) 等
-
其他:A×B=Ø⇔A=Ø∨B=ØA=Ø∧A×B⊆A×C⇔B⊆C
A⊆C∧B⊆D⇒A×B⊆C×D
-
n 维笛卡尔积
A1×A2×…×An={⟨x1,x2,…,xn⟩∣x1∈A1∧x2∈A2∧…∧xn∈An}
An=A×A×A…×A
∣Ai∣=ni,i=1,2,…,n⇒∣A1×A2×…×An∣=n1×n2×…×nn
n 维卡式积的性质与二维卡式积相似
DM2.4 二元关系
-
n 元关系
元素全是有序 n 元组的集合称为 n 元关系。
对于二元关系,有几种表示方法。设 F 是二元关系,有:
- 中缀记法:xFy如 2<15
- 前缀记法:F(x,y)Fxy如 <(2,15)
- 后缀记法:⟨x,y⟩∈FxyF如 ⟨2,15⟩∈<
-
任何 A×B 的子集就是 A 到 B 的二元关系。
R是A到B的二元关系⇔R⊆A×B⇔R∈P(A×B)
若 ∣A∣=m,∣B∣=n,∣A×B∣=mn,故 ∣P(A×B)∣=2mn,即 A 到 B 的不同二元关系有 2mn 个
-
任何 A×A 的子集就是 A 上的二元关系。
R是A上的二元关系⇔R⊆A×A⇔R∈P(A×A)
若 ∣A∣=m,∣A×A∣=m2,故 ∣P(A×A)∣=2m2,即不同的 A 上二元关系有 2m2 个
-
一些特殊关系
设 A 是集合,则可定义 A 上的:
- 空关系:Ø
- 恒等关系:IA={⟨x,x⟩∣x∈A}
- 全域关系:EA=A×A={⟨x,y⟩∣x∈A∧y∈A}
设 A⊆Z,则可定义 A 上的:
设 A 是集合,则可定义 P(A) 上的:
-
定义域、值域、域
对于任意集合 R,可以定义
其定义域:domR={x∣∃y(xRy)}
其值域:ranR={y∣∃y(xRy)}
其域:fldR=domR∪ranR
如:集合 R1={a,b},R2={a,b,⟨c,d⟩,⟨e,f⟩},当 a,b 不是有序对时,R1,R2 不是关系。
domR1=ØranR1=ØfldR1=Ø
domR2={c,e}ranR2={d,f}fldR2={c,d,e,f}
-
逆、合成
对于任意集合 F,G 可以定义
逆:F−1={⟨x,y⟩∣yFx}
合成(逆序合成、左合成):F∘G={⟨x,y⟩∣∃z(xGz∧zFy)}
也能定义右合成:F∘G={⟨x,y⟩∣∃z(xGz∧zFy)}
一般情况下,合成指的是 右合成
有以下定理:
- (R1∘R2)∘R3=R1∘(R2∘R3)
- (F∘G)−1=F−1∘G−1
-
限制、象
对于任意集合 F,A 可以定义
限制:F↾A={⟨x,y⟩∣xFy∧x∈A}
象:F[A]=ran(F↾A)
-
单根
对于集合 F 可以定义单根
F是单根的⇔∀y(y∈ranF→∃!x(x∈domF∧xFy))⇔(∀y∈ranF)(∃!x∈domF)(xFy)
上面的 ∃! 表示:存在唯一的
∀x(x∈A→B(x)) 缩写为 (∀x∈A)B(x)
∃x(x∈A∧B(x)) 缩写为 (∃x∈A)B(x)
-
单值
对于集合 F 可以定义单值
F是单值的⇔∀x(x∈domF→∃!y(y∈ranF∧xFy))⇔(∀x∈domF)(∃!y∈ranF)(xFy)
函数就可以被视作单值的二元关系
DM2.5 关系的表示
关系的表示有三种方法
#关系矩阵
A={a1,a2,…,an},B={b1,b2,…,bm},R=A×B
则 R 的关系矩阵有
M(R)=(rij)n×mM(R)(i,j)=rij={1,aiRbj0,否则
如,A={a,b,c},B={d,e,f},R={⟨a,d⟩,⟨a,f⟩,⟨b,f⟩,⟨c,e⟩}
则 M(R)=101001010
集合表达式与关系矩阵可以唯一相互确定
#关系图
A={a1,a2,…,an},B={b1,b2,…,bm},R=A×B
则 R 的关系图 G(R):
- 以 ∘ 表示 A,B 中元素(称为顶点),以 → 表示 R 中元素
- 若 aiRbj 则从顶点 ai 向顶点 bj 引有向边 ⟨ai,bj⟩
下面是 A={a,b,c},R={⟨a,a⟩,⟨a,b⟩,⟨b,a⟩,⟨b,c⟩} 的关系图 G(R)(我尽力了)
graph LR
a((a)) --> b((b)) --> c((c))
b --> a
a --> a
关系图、关系矩阵、关系表达式间都能相互确定。
对于 G(A×B),关系图中的边都是由 A 中元素指向 B 的
DM2.6 关系的性质
-
自反性(reflexivity)
对于关系 R⊆A×A,其自反性有:
R是自反的⇔∀x(x∈A→xRx)⇔(∀x∈A)xRx
相反地有
R是非自反的⇔∃x(x∈A∧¬xRx)
关于自反性有如下定理:
R是自反的
⇔IA⊆R
⇔R−1是自反的
⇔M(R)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是1
⇔G(R)的每个顶点处都有环
-
反自反性
对于关系 R⊆A×A,其反自反性有:
R是反自反的⇔∀x(x∈A→¬xRx)⇔(∀x∈A)¬xRx
相反地有
R是非反自反的⇔∃x(x∈A∧xRx)
可以想见,对于 R⊆A×A,Q=(A×A)−R,如果 R 是反自反的,那么 Q 就是自反的
关于反自反性有如下定理:
R是反自反的
⇔IA∩R=Ø
⇔R−1是反自反的
⇔M(R)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是0
⇔G(R)的每个顶点处都无环
-
对称性(symmetry)
对于关系 R⊆A×A,其对称性有:
R是对称的
⇔∀x∀y(x∈A∧y∈A∧xRy→yRx)
⇔(∀x∈A)(∀y∈A)[xRy→yRx]
相反地有
R是非对称的⇔∃x∃y(x∈A∧y∈A∧xRy∧¬yRx)
关于对称性有如下定理:
R是对称的
⇔R−1=R
⇔R−1是对称的
⇔M(R)是对称的
⇔G(R)的所有边都有反向边
-
反对称性
对于关系 R⊆A×A,其反对称性有:
R是反对称的
⇔∀x∀y(x∈A∧y∈A∧xRy∧yRx→A=B)
⇔(∀x∈A)(∀y∈A)[xRy∧yRx→A=B]
相反地有
R是非反对称的⇔∃x∃y(x∈A∧y∈A∧xRy∧yRx∧A=B)
可见,反对称性可能与对称性同时存在
关于非反对称性有如下定理:
R是反对称的
⇔R−1∩R⊆IA
⇔R−1是反对称的
⇔在M(R)中,∀i∀j(i=j∧rij=1→rji=0)
⇔G(R)的所有不同点间有不多于1条边
-
传递性(transtivity)
对于关系 R⊆A×A,其传递性有:
R是传递的
⇔∀x∀y∀z(x∈A∧y∈A∧z∈A∧xRy∧yRz→xRz)
⇔(∀x∈A)(∀y∈A)(∀z∈A)[xRy∧yRz→xRz]
相反地有
R是非传递的
⇔∃x∃y∃z(x∈A∧y∈A∧z∈A∧xRy∧yRz∧¬xRz)
关于传递性有如下定理:
R是传递的
⇔R∘R⊆R
⇔R−1是传递的
⇔∀i∀j,M(R∘R)(i,j)≤M(R)(i,j)
⇔在G(R)中,∀ai∀aj∀ak,若有有向边⟨ai,aj⟩和⟨aj,ak⟩,则必有有向边⟨ai,ak⟩
DM2.7 关系的幂运算和闭包
-
关系的 n 次幂
对于关系 R⊆A×A,n∈N,有 {R0=IARn+1=Rn∘R(n≥0)
显然 Rn⊆A×A,n∈N
对于 R⊆A×A,m,n∈N,有如下定理:
Rm∘Rn=Rm+n(Rm)n=Rmn
-
闭包
包含给定元素,并具有指定性质的最小集合称为闭包
闭包是任何 包含R的某种集合 的子集合,或者所有 包含R的某种集合 的交集。
-
自反闭包:r(R),包含 R 的具有自反性的闭包
R⊆r(R)r(R)是自反的∀S((R⊆S∧S自反)→r(r)⊆S)
r(R)=R∪IA
-
对称闭包:s(R),包含 R 的具有对称性的闭包
R⊆s(R)s(R)是对称的∀S((R⊆S∧S对称)→s(r)⊆S)
s(R)=R∪R−1
传递关系的对称闭包不一定是传递的
-
传递闭包:t(R),包含 R 的具有传递性的闭包
R⊆t(R)t(R)是传递的∀S((R⊆S∧S传递)→t(r)⊆S)
t(R)=R∪R2∪R3∪…
闭包有如下定理:
R是自反的⇔r(R)=RR是对称的⇔s(R)=RR是传递的⇔t(R)=R
R1⊆R2⊆A×A⇒r(R1)⊆r(R2)s(R1)⊆s(R2)t(R1)⊆t(R2)
r(R1∪R2)=r(R1)∪r(R2);s(R1∪R2)=s(R1)∪s(R2)t(R1∪R2)⊇t(R1)∪t(R2)
DM2.8 等价关系和划分
-
等价关系
有 A=ØR⊆A×A,若 R 是自反、对称的,则称 R 是相容关系
若 R 是自反、对称、传递的,则称 R 是等价关系
由于 st(R)⊆ts(R),对 R 依次求闭包只有 tsr(R)=trs(R)=rts(R) 是等价闭包
-
等价类
设 R 是 A=Ø 上的等价关系,x∈A,则 x 关于 R 的等价类是 [x]R={y∣y∈A∧xRy}
简称 x 的等价类,记为 [x]
设 R 是 A=Ø 上的等价关系,∀x,y∈A,有以下定理
[x]R=Ø
xRy⇒[x]R=[y]R
¬xRy⇒[x]R∩[y]R=Ø
⋃{[x]R∣x∈A}=A
-
商集
设 R 是 A=Ø 上的等价关系,A 关于 R 的商集是 A/R={[x]R∣x∈A}
若 A={a1,a2,…,an} 上有等价关系 IA,EA,Rij=IA∪{⟨ai,aj⟩,⟨aj,ai⟩},ai,aj∈A,i=j
A/IA={{a1},{a2},…,{an}}
A/EA={{a1,a2,…,an}}
A/Rij=A/IA∪{{ai,aj}}−{{ai},{aj}}
-
划分
A=Ø 的一个划分是 A⊆P(A) 满足
- Ø∈A
- ∀x,y(x,y∈A∧x=y⇒x∩y=Ø)
- ⋃A=A
A 中的元素称为划分块
若 A=Ø 则有以下定理
R是A上的等价关系⇒A/R是A的划分
A是A的划分⇒同块关系RA是A上的等价关系xRAy⇔∃z(z∈A∧x∈z∧y∈z),此时 RA 称为 A 所定义的等价关系
-
Stirling 子集数
把 n 个编号的球放到 k 个相同的箱子里,不同放法的总数 {nk} 称为 Stirling 子集数
Srirling 子集数也是将 n 元集分成 k 个非空子集的分法总数
递推公式有 {nk}=⎩⎨⎧012n−1−1Cn2k{n−1k}+{n−1k−1}k=0n=k∨k=1k=2n=k+1k>1
k>1 时,可以让 n-1 个元素分成 k 个子集后,加入第 n 个元素。或者让 n-1 个元素分成 k 个子集后,让第 n 个元素自成一个子集。
-
加细
有 A,B 是 A 的划分。若 A 的划分块都含于 B 的某个划分块中,则称 A 是 B 的加细
DM2.9 序关系
-
偏序关系、偏序集
设 A=Ø,R⊆A×A,若 R 是 自反、反对称、传递的,则称 R 是 A 上的偏序关系。用 ≼ 表示偏序关系,读作 “小于等于”
⟨x,y⟩∈R⇔xRy⇔x≼y
设 ≼ 是 A 上的偏序关系,则称 ⟨A,≼⟩ 为偏序集
-
可比、严格小于、覆盖
对于 ⟨A,≼⟩,x,y∈A,存在 x≼y∨y≼x,则称 x 和 y 可比
若 x=y,则称 x 严格小于 y,即 x≼y∧x=y⇔x≺y
若不存在 z 使 x≺z 且 z≺y,则称 y 覆盖 x,即 x≺y∧¬∃z(z∈A∧x≺z≺y)
-
哈斯图
对于 ⟨A,≼⟩,x,y∈A
用顶点表示 A 中元素,当且仅当 y 覆盖 x 时,y 在 x 上方,在 x,y 间画无向边,即形成哈斯图
-
全序关系(线序关系)
对于偏序集 ⟨A,≼⟩,若其中任意元素 x,y 都可比,则称 ≼ 是 A 上从全序关系,称 ⟨A,≼⟩ 为全序集
⟨A,≼⟩是全序集⇔哈斯图是一条直线
-
拟序关系
有 A=Ø,R⊆A×A,若 R 是 反自反、传递的(反自反性与传递性蕴含反对称性),则称 R 为 A 上的拟序关系。用 ≺ 表示拟序关系,称 ⟨A,≺⟩ 为拟序集
若 ≼ 是 A 上的偏序关系,≺ 是 A 上的拟序关系,则
- ≺ 是反对称的
- ≼−IA 是 A 上的拟序关系
- ≺∪IA 是 A 上的偏序关系
若 ≺ 是 A 上的拟序关系,则
- x≺y,x=y,y≺x 中最多只有一个式子成立
- (x≺y∨x=y)∧(y≺x∨x=y)⇒x=y
-
三歧性、拟线序
有 A=Ø,≺ 是 A 上的拟序关系,若 x≺y,x=y,y≺x 中 有且仅有 一式成立,则称 ≺ 具有三歧性。同时称 ≺ 为 A 上的拟线序关系,称 ⟨A,≺⟩ 为拟线序集
-
最大(小)元、极大(小)元、上(下)界
对于偏序集 ⟨A,≼⟩,B⊆A,y∈B
y是B的最大元⇔∀x(x∈B→x≼y)
y是B的最小元⇔∀x(x∈B→y≼x)
y是B的极小元⇔∀x(x∈B∧y≼x→x=y)
y是B的极大元⇔∀x(x∈B∧x≼y→x=y)
对于 z∈A
z是A的上界⇔∀x(x∈B→x≼z)
z是A的下界⇔∀x(x∈B→z≼x)
-
良序
任何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的偏序关系
公理:任何集合都能被赋予一个良序
良序中的序数分为三类
- 0
- 后继序数(有头有尾):1,2,…,ω+1,ω+2,…
- 极限序数(有头无尾):ω,2ω,ω2,ωω,…
-
链、反链
设 ⟨A,≼⟩ 为偏序集,B⊆A
B是A中的链⇔∀x∀y(x∈B∧y∈B→x与y可比)
B是A中的反链⇔∀x∀y(x∈B∧y∈B∧x=y→x与y不可比)
∣B∣ 称为(反)链的长度
设 ⟨A,≼⟩ 为偏序集,A 中最长链长度为 n,则
- A 中存在极大元
- A 存在 n 个划分块的划分,使每个划分块都是反链
- 若 ∣A∣=mn+1,则 A 中要么有长度为 m+1 的反链,要么有长度为 n+1 的链
DM2.10 函数
函数:也称映射。单值的二元关系。∀x∈domF,∀y,z∈ranF,xFy∧xFz→y=z
函数的记号:F(x)=y⇔⟨x,y⟩∈F⇔xFy
-
偏函数
设 F 是函数,domF⊆A∧ranF⊆B 则称之为 A 到 B 的偏函数。记作 F:A→B
其中 A 称为 F 的前域。
A 到 B 的全体偏函数记为 A→B={F∣F:A→B}
显然 A→B⊆P(A×B)
-
真偏函数
domF⊂A,记作 F:A∥→B。A 到 B 的全体真偏函数记为 A∥→B={F∣F:A∥→B}
所以,就有 A∣→B=A→B∪A∥→BF:A∣→B⇒F:domF→B
-
全函数
domF=A,记作 F:A∣→B。A 到 B 的全体全函数记为 BA=A→B={F∣F:A∣→B}
A,B 中存在空集 Ø 时,BA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
- A,B 是空集:BA=ØØ={Ø}
- 仅 A 是空集:BA=BØ={Ø}
- 仅 B 是空集:BA=ØA=Ø
其余时候,∣BA∣=∣B∣∣A∣
-
全函数的性质
- 单射:F 是单根的。即 f(x)=f(y)→x=y
- 满射:ranF=B
- 双射:F 即是单射也是满射。
若有 F:A→B,∣A∣=n,∣B∣=m,则
- n<m 时,A→B 中无满射、双射。单射数量是 m(m−1)…(m−n+1)
- n>m 时,A→B 中无单射、双射。满射数量是 m!{nm}
- n=m 时,A→B 中双射个数为 n!
-
象、原象
给定映射 f:A→B,A′⊆A,B′⊆B
则 A′ 的像 f(A′)={y∣x∈A′,xfy}
B′ 的原像 f−1(B′)={x∣y∈B′,xfy}
有 f(A)=ranff−1(B)=domf=A
-
特殊函数
-
常数函数:f:A→B,∃b∈B,∀x∈A,f(x)=b
-
恒等函数:IA:A→A,IA(x)=x
-
特征函数:χA:E→{0,1},χA(x)=1⇔x∈A
此时当 Ø⊂A⊂E 时,χA 是满射
-
单调函数
设 f:A→B 且 ⟨A,≤A⟩,⟨B,≤B⟩ 是偏序集
单调增:∀x,y∈A,x≤Ay⇒f(x)≤Bf(y)
单调减:∀x,y∈A,x≤Ay⇒f(y)≤Bf(x)
严格单调:将上面的 ≤ 换为 <。此时是单射
-
自然映射
设 R 是 A 上的等价关系
自然映射(典型映射):f:A→A/R,f(x)=[x]R
当 R=IA 时,f 是单射
又有 f:A→B,g:B→C 则 f∘g:A→C,F∘g(x)=f(g(x))
若 f:A→B 是双射,则 f−1=B→A 也是双射。此时称 f−1 为 f 的 反函数
-
单边逆
若 f:A→B,g:B→A
左逆:g是f的左逆⇔g∘f=IA
右逆:g是f的右逆⇔f∘g=IB
f存在左逆⇔f是单射
f存在右逆⇔f是满射
f存在左逆、右逆⇔f是双射⇔f的左逆、右逆相等
DM2.11 自然数
-
封闭
有函数 F,A⊆domF
则有:A在函数F下封闭⇔F(A)⊆A⇔F:A→A⇔F是A上一元运算
-
皮亚诺公理
皮亚诺公理定义了自然数的集合。
对于三元组 ⟨M,F,e⟩,F:M→M
-
e∈M
-
M 在 F 下封闭
-
e∈/ranF
-
F 是单射
-
A⊆M∧e∈A∧A在F下封闭⇒A=M
(极小性公理/数学归纳法原理。即 M 是满足条件的最小集合)
-
后继
对于集合 A,其后继 A+=A∪{A}
A⊆A+∧A∈A+
-
归纳集
A是归纳集
⇔Ø∈A∧∀x(x∈A→x+∈A)
⇔A含有Ø且对后继封闭
-
后继函数
σ:N→N,∀n∈N,σ(n)=n+
-
传递集
对于集合 A,∀x∈a∈A⇒x∈A,则称 A 为传递集
A是传递集
⇔⋃A⊆A
⇔∀a(a∈A→a⊆A)
⇔A⊆P(A)
⇔P(A)是传递集
另外,A是传递集⇒⋃(A+)=A
#集合论中的数学归纳法
目标:证明 ∀n∈N,P(n) 为真
-
构造 S={n∣n∈N∧P(n)}
-
证明 S 是归纳集
Ø∈S
∀n(n∈s→n+∈S)
∴S=N
#使用集合来构造 Peano 系统
自然数:属于每个归纳集的集合。
自然数集(N):包含于每个归纳集的集合。
0=Ø
1=Ø+={Ø}={0}
2=Ø++={Ø,{Ø}}={0,1}
…
n=(n−1)+={0,1,2,…,n−1}
如此一来,让自然数作为集合,可以进行运算
2∩3={0,1}∩{0,1,2}={0,1}=2=min(2,3)
2∪3={0,1}∪{0,1,2}={0,1,2}=3=max(2,3)
3−2={0,1,2}−{0,1}={2}
2−3={0,1}−{0,1,2}=Ø
⋃n=⋃{0,1,…,n−1}=n−1=max(0,1,…,n−1)
⋂n=⋂{0,1,…,n−1}=0=min(0,1,…,n−1)
0∈1∈2∈3∈…0⊆1⊆2⊆3⊆…
于是有以下定理:
-
自然数集是归纳集,且是最小的归纳集
自然数是传递集,自然数集也是传递集
-
⟨N,σ,0⟩ 是 Peano 系统
-
∀m,n∈N,m+∈n+⇔m∈n
-
任何自然数都不是自己的元素。
-
Ø 属于 0 以外的任意自然数
-
任何自然数的元素都是其子集
n∈N⇒∀x(x∈n→x⊆n)
-
三歧性
对于 ∀m,n∈N,以下三式恰有一式成立
m∈n,m=n,n∈m
-
N 上的递归定理
设 A 为集合,a∈A,F:A→A
则存在唯一的函数 h:N→A,使得 h(0)=a,且 ∀n∈N,h(n+)=F((h(n)))
如此一来,就可以递归地定义函数。如
a∈A,F:A→A
{h(0)=ah(n+1)=F(h(n)),∀n∈N
定义自然数集上的二元运算:
-
加法
+:N×N→N
+(⟨2,3⟩)=5,2+3=5
将 m 看成固定值,就能定义一元函数 +m。再将 m 扩展到每个自然数,就有了所有的 +m
m∈N,Am:N→N
{Am(0)=mAm(n+)=(Am(n))+
加法有以下性质
- m+0=m
- m+n+=(m+n)+m++n=(m+n)+
- m+n=n+m
-
乘法
•:N×N→N
•(⟨2,3⟩)=6,2•3=6
可以定义 •m 函数
m∈N,Mm:N→N
{Mm(0)=0Mm(n+)=Mm(n)+m
乘法有如下性质
- 1•n=n•1=n
- n•m=m•n
- (m•n)•k=m•(n•k)
- k=0∧m•k=n•k⇒m=n
- m•(n+k)=(m•n)+(m•k)
自然数有两个基本性质
-
匹配
在自然数集合与另一集合间建立双射,可以统计集合的大小
{a}→{0}=1
{a,b}→{0,1}=2
{a,b,c}→{0,1,2}=3
…
-
计数
任意自然数集合都有最小元素,任意自然数间可以比较大小
0→1→2→3→…
a→b
a→b→c
…
DM2.12 等势、有穷集、无穷集
-
等势
A与B等势⇔∃双射f:A→B
记作 A≈B
则有:
Z≈NN×N≈NN≈Q(0,1)≈R[0,1]≈(0,1)
P(A)≈2A=A→2
A≈AA≈B⇒B≈AA≈B∧B≈C⇒A≈C
N≈RA≈P(A)
-
有穷集
与某一自然数 n 等势的集合称为有穷集。
A是有穷集⇔∃n(A≈n∧n∈N)⇔B⊂A→A≈B
不存在与自身真子集等势的自然数,也不存在与自身真子集等势的有穷集
-
无穷集
不能与任何自然数 n 等势的集合
A是无穷集⇔n∈N→A≈n⇔B⊂A→B≈A
与自身真子集等势的集合是无穷集,自然数集也是无穷集
DM2.13 基数
-
基数
对每个集合 A,定义 cardA
- cardA=cardB⇔A≈B
- 对于有穷集:cardA=n⇔A≈n
- 对于无穷集:cardN=ℵ0
- 对于实数集:cardR=ℵ1=ℵ
0,1,2,…,ℵ0,ℵ 都称作基数
其中 0,1,2,… 称为有穷基数;ℵ0,ℵ 称为无穷基数
若 cardA=ℵi 则 cardP(A)=ℵi+1
可以用希腊字符 κ,λ,μ 等表示任意基数。cardA 是对 ∣A∣ 的推广
有穷基数小于任何无穷基数,0 是有穷基数的最小值。randA<randP(A)
-
Kκ
设 κ 是任意基数,令 Kκ={x∣x是集合且cardx=κ}
- κ=0 时,Kκ={Ø} 是集合
- κ=0 时,Kκ 不是集合,而是类
-
优势、劣势
如果存在 A 到 B 的单射,则必然有 randA≤randB
则称 A 较 B 劣势(B 较 A 优势),记为 A≼•B 或 B≽•A
若有 randA<randB 则称为绝对劣势(绝对优势),记为 A≺•B 或 B≻•A
显然 A⊆B⇒A≼•BA⊂B⇒A≽•B
A≼∙B∧B≼∙A⇒A≈B
κ≤λ∧λ≤κ⇒κ=λ
A⊆B⊆C∧A≈C⇒A≈B≈C
R≈(N→2)=2N
-
可数集(可列集)
基数不超过 ℵ0 的集合称为可数集。n∈N 称为有穷可数集,N 称为无穷可数集
倘若 A 是有穷可数集,则其可以表示成 A={a1,a2,…,an}
-
基数运算
基数间也能进行运算
有集合 K,L 且 K∩L=Ø,基数 κ=randK,λ=randL
则 κ+λ=rand(K∪L)κ∙λ=rand(K×L)κλ=rand{A∣A:K→L}
有 randP(K)=2κℵ=2ℵ0
基数运算的性质
-
κ+λ=λ+κ(κ+λ)+μ=κ+(λ+μ)κ≤λ⇒κ−μ≤λ−μ
κ∙(λ+μ)=κ∙λ+κ∙μκλ∙κμ=κλ+μ
(κ=0∨μ=0)∧κ≤λ⇒μκ≤μλ
-
若 κ 是无穷基数则有 κ∙κ=κ
即,对于任意无穷集都能和自身的二元关系建立双射
-
若 κ 是无穷基数,λ 是基数,则有 κ+λ=κ•λ=max{κ,λ}
-
若 κ 是无穷基数,则 κκ=2κ
DM2.14 公理化集合论
罗素悖论:罗素悖论是由罗素发现的一个集合论悖论。若有 A={x∣x∈x},则无法判断 A∈A 的真假。
罗素悖论的提出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。为了尝试解决该危机,提出了公理化集合论。ZF 公理系统是其中的一种。
#ZF 公理系统
-
空集公理:Ø是集合
-
外延公理:所含元素相同的两个集合相等
A=B⇔∀x(x∈A↔x∈B)
-
无序对公理:a,b是集合⇒{a,b}是集合
-
子集公理:A是集合⇒{x∈A∣P(x)}是集合
-
并集公理:A是集族⇒⋃A是集合
-
幂集公理:A是集合⇒P(A)是集合
-
替换公理:F是A上的函数⇒{f(x)∣x∈A}是集合
-
正则公理:A=Ø⇒∃B(B∈A∧B∩A=Ø)
-
无限公理:存在归纳集。
A是归纳集⇔(Ø∈A)∧(a∈A→a∪{a}∈A)
以上公理组成了 ZF 公理系统。加上下面的选择公理(策梅洛公理)即构成 ZFC 公理系统
-
选择公理:A 是元素互不相交的非空集族。从该集族每个元素中选择一个元素,那些选择的元素构成一个集合
∀a,b∈A(a∩b=Ø→a=b)⇒∃C(∀x∈A→∣x∩C∣=1)
以下公理都是该公理的等价形式:
- 广义选择公理:对于任何非空集族都有选择函数 f:A→⋃A,f(x)∈x∈A
- 良序原理:任何集合都可以良序化
- Zorn 原理:链总有上界的非空偏序集存在极大元
- Hausdorff 极大原理:任何链都包含于极大链
- 三歧性原理:A,B是集合⇒∣A∣≤∣B∣∨∣B∣≤∣A∣